English

变压力为动力

1999-11-17 来源:光明日报 宋晓梦 我有话说

近两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指责、忧思,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并没有一味地抱怨甚至恢心,而是变压力为动力,在探索和改革中一步一步地推进着语文教学的进步。不久前,在昆明结束的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展示的就是这样一批成果。

参加这次观摩活动的2600多人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历届观摩活动中规模最大,同时也是质量最高的一次。31位做课教师年龄均在35岁以下。他们的课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及课堂结构、教学模式的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体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对于孩子们的问题,做课教师大多能做到不大包大揽,而是启发他们自己思考寻找答案。有孩子问:“列宁为什么不对听得懂话的小男孩讲话,却对听不懂话的灰雀讲话?”重庆的黄兰老师立刻说:“是啊,老师也糊涂了,谁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有的孩子说:“列宁表面上是对灰雀说话,其实是说给小男孩听的”;有的孩子说:“列宁是怕伤了小男孩的心。”老师把思维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的思想就有了驰骋的余地。

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是本届活动中做课教师的一个突出的优点。许多事例说明: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设计得巧,对于激发学生的想向力,创造力和独具个性的思考具有很大作用。广西肖元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配有四幅图画。肖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课文有第五幅图该画什么?课文可写些什么?”类似这样的拓展型问题,还有许多精彩的例子。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是这次观摩活动中进步较大的一个方面。不少教师注意改变过去的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边读边思考,然后让学生梳理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重新读书,边读边讨论,对重点段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找出答案。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

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是本届做课教师共同的优点。那种为使用而使用的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了,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也更精美、更生动了,特别是在使用的时机和量的方面普遍能做到得体,巧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在这次观摩活动中,那种牵着鼻子硬往自己设计好的圈子里钻的现象在观摩过程中还偶有所见;重课文的分析、轻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在全国第二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特级教师袁提出,那种要求所有的学生用掌声鼓励发言较好的学生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次观摩活动中,仍然存在着用掌声鼓励的做法。这样做,容易将学生个人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教师认为好,有的学生并不认为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重要的是尊重个性,培养求异思维。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这些课仍不失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不失为一批集中了集体智慧的科研成果。今后能不能继续完善和千方百计地推广这批科研成果,是衡量这次观摩活动意义大小的重要尺度。

庞大的语文教师队伍是语文教改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的思想境界、业务素质、改革热情关系着语文教改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我们推广这些教学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大力提倡学习这些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们的胸怀与敬业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